關於張元植與楊姓山友針山求援的事件齁... 因為今天沒熱度了可以低調,所以我簡單分享一下我的看法:
1. 那個不是台灣常見的健行登山型態,是攀岩。以登山那種「有種上去就有種自己下來」的心態來看,只是凸顯自己的無知——怎麼會有人會想批評自己完全不懂的領域呢?
尤其只看到了「求救」和「直升機」這兩個關鍵字就開罵,難道除了用腳登山,技術型登山的世界都不想好好窺探了解一下嗎?
這樣說好了,在台灣除了雪季繩隊以外,有用鉤環吊帶把自己綁在繩子上長時間在山上攀登過的,有幾人?我先自首我沒有,那是另一個世界。
如果完全沒經歷過,又怎麼能在第一時間口出惡言?
所以這次我不評論,因為這個不是登山,是攀岩,要搞清楚。他們所面臨的情境和求救決策,和傳統登山是有巨大差異的。要評論,也等元植把報告寫出來後再說,也不遲。
什麼時候登山人變成看到直升機出動,想都不想就先互相攻訐了啊?罵的人,是整天抹黑登山人的無良消防高層嗎?
2. 「針山」是我有限的知識中,知道台灣最難的大岩壁路線:800m的大理石絕壁。有著傳奇的攀登故事,還有寥寥可數的成功者。
拿這座山的技術攀登路線和台灣其他的山來比,只是在彰顯自己的眼界不足罷了。
3. 別的不說,張元植除了是台灣登山冒險與技術攀登的實踐者外,還是太魯閣搜救志工,參與過數次救援行動。不分青紅皂白就先罵他浪費社會資源的人,下次...就不要輪到他救你喔。
4. 除了搜救,他時常出沒各大登山社團參與討論、分享自己的經驗、知識和看法,更時常辦課程教授登山裝備與輕量化知識。
一個這樣的台灣登山講師級人物,在進行技術攀登卻遭逢危難的時候,社會居然不先聽聽他怎麼說,而是覺得寧可讓他死比較好,救了是「浪費社會資源」,那我們該問自己的是,到底救誰才不浪費資源?如果救誰都是浪費資源,那就裁撤空勤總隊,最省了呀!你知道黑鷹保養很貴嗎?
淪落到只在乎錢,而不問過程與原因,那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值得我們留戀的?錢可以再賺,但這樣以登山為志業、結合了冒險經驗與知識、且願意分享的傳承者,要花多長的時間培育,我們可以靜下來思考一下。
5. 任何領域的公眾人物,都沒有「為圖輕鬆而濫用社會資源」的本錢,代價太大,只會徒留一生污名。
以上五點淺見,就讓我們一起等元植寫的山難報告出爐,看看他們的各種決策與情境,是不是如同我們想的那樣吧!
因為根本沒去過針山,連遠眺都沒有過,所以就不放圖了(茶